趙慶明
早餐時刷刷朋友圈,午休時點份外賣,晚上與家人視頻通話——看似平常的生活片段,不僅反映出中國社會的快速發展,還延伸出有趣的社會學話題:社交網絡、數字社會、零工經濟。
這些話題,都可以在《社會學看中國:中國社會學通識課》(以下簡稱《社會學看中國》)一書中找到深入解讀。該書匯集渠敬東、周飛舟、王銘銘等10位學者的文章,通過10講內容剖析當代社會運行的內在邏輯。每講內容圍繞差序格局、城鄉關系、家庭關系等具體的社會學概念展開,從小切口進入大問題,從具體案例逐步擴展到理論思考,兼具知識性和趣味性。

《社會學看中國:中國社會學通識課》:渠敬東等著;生活書店出版有限公司出版。
比如,微信好友來“吐槽”,說你沒有點贊他發布的朋友圈,卻點贊了你們共同好友的朋友圈。“數字世界”一講就回應了這一不解:社交媒體改變了人們在互聯網上的社會關系。當微信好友、群聊數量不斷變多,一方面,人們的社會關系變得更加復雜,會有更多連接;另一方面,人與人之間的交往一定程度上被切割分散,交往層次卻沒有進一步深入。這就是社會學家提出的“網絡化個人主義”概念,其描述的是技術變革下人們社會交往方式的不斷變遷。
又如,下班后用微信回復工作內容算不算加班?該書從零工經濟概念切入,理性探討此類現象背后的社會學原理。科技革新帶來勞動模式普遍轉型,利用社交平臺溝通工作內容,是一種高效且扁平化的機制,能夠將復雜的整體工作切分成不同環節、不同層級的“單元模塊”,即社會學意義上的零工經濟。身處其間,需要我們理解社交軟件的利與弊,更好把握工作與生活的平衡。
《社會學看中國》的魅力,在于它捕捉到社會變遷的細微之處,既關注宏觀社會轉型,也注重普通人在變革中的真實體驗。從城鄉關系到代際變遷,從傳統習俗到現代生活方式,為讀者呈現出一幅豐富多彩的社會圖景。
全書落腳于數字社會,體現了一部社會學讀物的現實意識和理論創新意識。回到鄉下老家,“網上沖浪”依然暢通無阻,城鄉生活差距縮小;手機里出現的同名同頭像“家人”發起視頻通話,實則是詐騙……針對各種新案例,該書不作蓋棺定論式分析,而是在解析現象的同時,呼喚新的理論工具。畢竟,在工業革命發生的七八十年后,社會學才作為一門學科產生,而數字社會這個嶄新的社會形態,正等待研究者和大眾去思考。
《社會學看中國》把抽象的社會學概念,變成了可觀、可感的生活場景,其價值不只在教會讀者社會學知識,更在于提供一種閱讀的快樂:學術研究可以如此貼近生活,理論探討可以如此充滿趣味。這或許實現了社會學的初衷——理解社會,也理解我們自己。
- 2025-11-06汪曾祺《羊舍的夜晚》出版前后
- 2025-11-06長篇小說《長命》:從“一個人的村莊”到“一個民族的厚土長命”
- 2025-11-03《植物呼吸,動物奔跑:西部生物志》創作談——它們是大地之子
- 2025-11-03在“湯一介當代學人講座”,聽戴錦華回憶“時代之女與造就時代”
西北角
中國甘肅網微信
微博甘肅
學習強國
今日頭條號









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