公文抄襲,乍看像模像樣,細看似曾相識。近期,內蒙古、青海、廣西、甘肅、陜西等多省區推進公文抄襲問題專項整治,直擊機關公文“材料搬家”“數據拼湊”“舊稿翻新”等典型的文風、作風頑疾。
多省區的專項整治,釋放出明確信號,把公文整治與作風建設結合起來,與能力提升結合起來,在務實的文風中展現發展新貌。
機關公文是一件嚴肅的事情。在機關公文寫作中,學習借鑒是一個捷徑,本無可厚非,但如果連地理信息都原封不動“復制”過來,甚至連鄉鎮名稱都未更改,這屬于典型的抄襲。這種公文“拿來主義”屬于典型的作風不實問題,集中體現了一些地方機關管理混亂、作風漂浮,沒有把嚴肅正式的機關公文當一回事,而是作為應付交差的形式。
近年來,各地持續開展“文山會海”的整治,目的就是要通過文風整頓推動作風轉變,但一些地方依然停留在文件材料上,以文件落實文件、以會議落實會議,結果造成了“寫不完的材料”,在疲于奔命的情況下,也就當起了“文抄公”。
從多省區對公文抄襲問題專項整治的情況看,顯然這并非短期行為,而是一種積年累月形成的陋習。分析其原因,既有整治形式主義為基層減負不力方面的問題,也有少數領導干部政績觀方面出現偏差的問題。
尤其是在一些關鍵考核指標上,一些領導干部坐在辦公室里拍腦袋,導致基層為了完成目標任務不得不在材料上下功夫。如果一些地方產生“材料厚度等于工作力度”的扭曲觀念,自然就會催生更多的“材料搬家”“數據拼湊”“舊稿翻新”等典型問題。
公文抄襲,既有作風方面的問題,也有能力不足方面的原因。近年來,各地雖然陸續招錄了一批批公務員,但一些地方并未把他們的公文能力提升放在重要位置,也未開展正規有序的機關公文寫作培訓,加之,這些年輕人也覺得機關公文寫作枯燥,于是就想走捷徑,大肆抄襲,你抄我的,我抄你的,甚至動不動就依靠人工智能(AI),久而久之,也就荒廢了基本技能。
不要以為公文寫作很簡單,只是一種形式上的變化,其實不然,需要公文草擬者既要有扎實的理論功底,也要有廣泛的實踐經驗,要主動到基層一線去調查研究,問計于民、問需于民,唯有堅持問題導線,及時回應人民群眾的呼聲要求,才能讓公文接地氣、冒熱氣,否則就失去了機關公文的本意。(蒲都文)
- 2025-11-17做群眾的“知心人、勤務員、領頭雁”
- 2025-11-17將“民心所向”化作“幸福圖景”
- 2025-11-17就地聚“才” 鋪就鄉村振興錦繡路
- 2025-11-17激揚青春動能 護航深改“航船”破浪前行
西北角
中國甘肅網微信
微博甘肅
學習強國
今日頭條號









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