11月16日出版的《求是》雜志發表習近平總書記重要文章《因地制宜發展新質生產力》,為“十五五”發展指明關鍵路徑。我國各地資源稟賦、產業基礎差異顯著,唯有以因地制宜為筆,精準揮灑傳承與創新、共性與個性、破與立的筆墨,方能繪就新質生產力蓬勃發展的時代畫卷。
因地制宜的核心,在于讓傳統產業與新興技術實現傳承共生。新質生產力絕非憑空而生的空中樓閣,傳統產業是其扎根生長的肥沃土壤。從廣東潮州陶瓷產業通過技術攻關將陶瓷介質層從5微米壓縮至1微米,讓千年瓷都的窯火映照科技光芒,到河北邯鄲復興區推動30多個工業項目數智化改造,讓傳統工業基地走上綠色低碳轉型之路……這些實踐充分證明,傳統產業不是發展包袱,而是寶貴資源。各地立足特色傳統產業,通過數字賦能、技術革新實現“老樹發新芽”,正是因地制宜發展新質生產力的生動注腳。如果陷入“棄舊追新”誤區,不僅違背生產力發展規律,更會切斷產業歷史脈絡、喪失轉型根基,最終導致新舊動能斷裂、發展后勁不足。
因地制宜的關鍵,在于找準全國戰略與地方特色之間的平衡點。發展新質生產力的共性要求是科技創新引領、實體經濟為基,但落實路徑必須契合地方實際。我國幅員遼闊,各地發展階段不同、資源稟賦各異、科研條件懸殊。如果搞“一個方子抓藥”,基礎好的地區可能“吃不飽”,潛力大的可能“跟不上”,條件差的可能“吃不消”,更會導致資源浪費、產能閑置。只有堅持因地制宜,才能讓發展新質生產力從“大水漫灌”變為“精準滴灌”,從“齊步走”變為“梯次推進”。這不是降低標準,而是實事求是;不是各自為戰,而是全國一盤棋下的差異化布局。只有找準“全國一盤棋”與“地方特色化”的結合點,才能讓新質生產力既不偏離方向,又充滿地方活力。
因地制宜的保障,在于通過改革破解發展中的體制機制障礙。新質生產力由技術革命性突破、生產要素創新性配置、產業深度轉型升級催生,以全要素生產率大幅提升為核心標志,特點是創新、關鍵在質優、本質是先進生產力,其發展離不開適配的生產關系保駕護航。各地需立足發展痛點,做好“破”與“立”的改革文章。從甘肅出臺17項產學研融合舉措打通要素協同堵點,到上海布局高質量孵化器推動顛覆性科技成果轉化,再到安徽黃淮海種業科技谷通過完善制度推動生物固氮技術落地……這些探索的核心是打破科技與產業“兩張皮”、破除市場分割藩籬,完善科技金融等全鏈條制度支撐,為創新提供堅實保障。
因地制宜的底色,在于錨定綠色發展方向釋放生態價值。新質生產力本質上也是綠色生產力,各地立足生態稟賦推動綠色轉型,正是因地制宜的重要體現。從潮州陶瓷窯的綠色技改到張家港火箭總裝廠的低碳生產,從貴安算力中心的綠電應用到安徽科創園區的生態研發……這些探索共同印證:沒有落后的產業,只有落后的生產方式。因地制宜發展新質生產力,必須把改造升級傳統產業作為重中之重,讓新舊動能平穩接續。只有既契合新發展理念、發揮地方生態優勢,把生產力“含綠量”轉化為經濟“含金量”,才能開辟新賽道,讓新質生產力在中華大地多點開花,為中國式現代化注入強勁動能。(林偉)
- 2025-11-17根治公文抄襲要改作風提能力
- 2025-11-17做群眾的“知心人、勤務員、領頭雁”
- 2025-11-17將“民心所向”化作“幸福圖景”
- 2025-11-17就地聚“才” 鋪就鄉村振興錦繡路
西北角
中國甘肅網微信
微博甘肅
學習強國
今日頭條號









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