強冷空氣席卷神州,北方大地氣溫驟降,供暖閥門陸續開啟,一場關乎億萬群眾溫暖的能源保供戰已然打響。作為“西煤東運”的核心動脈,大秦鐵路正以日運120萬噸以上的高位運行姿態,在653公里的鋼軌上書寫著保供擔當,讓烏金暖流跨越山河,溫暖千家萬戶。
這條僅占全國鐵路營業總里程0.5%的鋼鐵通道,承載著全國五分之一的煤運量,支撐著大半個中國的發電與供暖需求。寒冬里,從山西大同零下20℃的裝車點到渤海之濱的港口碼頭,2.6公里長的重載列車晝夜穿梭,經過防凍液噴灑、智能裝車、抑塵劑覆蓋等標準化流程,以“五優先”原則開啟保供綠色通道。路、地、企一體聯動建立“一企一檔”,精準對接26個省市自治區的電廠需求,實時監控存煤與日耗數據,讓“即到即卸、即卸即返”的高效循環成為常態,用運力確定性對沖天氣不確定性。
科技賦能讓保供更有底氣。如今的大秦鐵路早已不是“肩扛手鑿”的舊模樣:5G遠程監控、AI輔助檢測等技術讓運輸效率較開通時提升400%,煤礦端的無人值守系統實現“30秒過磅、4分鐘裝車”的極速流轉,港口1000名清煤工人24小時輪班作戰清除凍煤,用人力與科技的雙重保障破解極寒天氣下的運輸難題。從37年前7萬筑路大軍破冰開路的建設奇跡,到如今智能化、規?;闹剌d運輸,大秦鐵路的每一次升級,都是對“能源安全”的生動詮釋。
這條“煤龍”的奔騰,既是民生溫度的守護者,也是經濟大盤的壓艙石。運輸的煤炭不僅保障了京津冀80%的冬季供暖,為通遼等地區的農牧民送去平價“暖心煤”,更支撐著300多家電廠、6000多家企業的正常運轉。在“雙碳”目標指引下,100%電力機車牽引減少75%能耗,178個防塵站讓粉塵污染降低90%,實現了保供與環保的雙贏。當列車駛過燕山山脈,鋼軌上跳動的不僅是萬噸煤炭,更是一代代建設者的奉獻與堅守,是國家發展的底氣與韌性。
寒潮愈烈,保供愈堅。大秦鐵路的高位運行,彰顯的是中國基礎設施的硬實力,傳遞的是民生為本的暖溫度。在這條能源大動脈上,每一節車廂、每一顆道釘、每一位堅守崗位的工作者,都在共同書寫著“寒夜有暖、能源無憂”的民生答卷,讓這個冬天因堅守而溫暖,因擔當而安心。(李世卿)
- 2025-11-20強縣域興產業 促融合富民生
- 2025-11-20講透、講活、講實 推動全會精神入心見行
- 2025-11-20【好評中國】絲滑通關全運會,活力聯通大灣區
- 2025-11-20【好評中國】讓習近平法治思想落地生根
西北角
中國甘肅網微信
微博甘肅
學習強國
今日頭條號










